去年5月底建成的白鷺灣生態濕地,現已成為成都市民休閑游玩、青少年參加科普活動的最佳去處之一。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從錦江區獲悉,作為該區2014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白鷺灣生態濕地二期工程已經進入了規劃設計階段,今年以內就將實施。屆時,5000畝的白鷺灣生態濕地將進一步擴大,為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作出更大貢獻。
  明天就是周末了。市民不妨到白鷺灣生態濕地去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深入瞭解這片生態濕地。特別是孩子們可以到這個天然的“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里去認識自然物種,開闊眼界。
  承載強大生態功能
  不是一般公園
  目前建成的白鷺灣生態濕地一期,坐落於成都市區東南部,北臨繞城高速,南與雙流縣交界。東西方向長約8公里,南北方向最短不到100米。規劃面積13.3平方公里,一期占地3.3平方公里(5000畝),水域面積1平方公里。
  一到節假日,特別是陽光明媚的日子,總是有市民帶上一家老小到白鷺灣來享受騎游樂趣,呼吸新鮮空氣,洗滌浮躁心靈。
  在絕大多數市民心目中,白鷺灣的定義就是一個“超級大公園”。然而,在白鷺灣一期的景觀設計顧問彭蓉看來,這卻是市民對白鷺灣、對生態濕地的一個誤解。
  在很多場合,彭蓉多次強調過,白鷺灣和一般的公園性質不同,作為生態濕地,它的特色更在於完整的生態系統及強大的生態功能。
  比如白鷺灣本身就具有水質凈化功能。它從陡溝河引水進入濕地,在流過兩個生物功能區時就將被水生植物凈化。這批水生植物占地2萬多平方米,負責完成雜草攔截、泥沙沉澱、硝化反硝化生物反應等任務,再對氨氮、總氮等成分進行降解,水質將從劣五類凈化為三類, 也就是從生活污水達到景觀用水。
  建設方工程師吳曉斌介紹說,看似普通的這片水域,通過栽種、投放水生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性手段,每日污水處理能力可達25000噸。不僅湖區,相鄰荷塘月色等區域的污水都可以承載處理。
  兩年左右形成生物鏈
  更需科學管理
  “白鷺灣雖然具備為市民提供休閑、文化、娛樂等與一般公園相同的功能,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就是生態濕地。”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副院長何建認為,白鷺灣需要更加科學的管理。
  2012年,成都市全面啟動“六湖八濕地”湖泊水系建設:用五年時間,依托現有水系,在環城生態區建設6個湖泊、8片濕地,將湖泊河道水系面積比例由7%提升到21%。
  其中,以白鷺灣為核心的錦江區三聖水生作物區是最早建成的生態濕地之一。開放近一年,它正慢慢發揮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促進成都大氣和水生態環境的改善。
  前不久,由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中國環境保護協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綠色中國2013·環保成就獎”頒獎揭曉,白鷺灣濕地榮獲“綠色中國傑出環境治理工程獎”殊榮。
  白鷺灣生態濕地游客中心的顯示屏上,實時公佈這裡和附近區域的空氣質量即時數據,市民可直觀瞭解這一大片生態濕地對於我們空氣質量的有效貢獻。
  正因為承載了巨大的生態功能,白鷺灣生態濕地的管理將極大區別於一般的公園,需要更加科學的管理辦法。
  可能有細心的市民發現,白鷺灣的科普走廊兩側很多草都枯萎了,居然沒人去打理。實際上,工作人員是“故意”的。“不清理它們,是為了讓它們自然枯萎、再發芽。我們提倡越自然越好,任何植物都最好保持原生態。”
  還有一個方面值得註意:按照規劃,白鷺灣將用兩年左右時間形成較為完整的生態鏈。在此之前,超負荷地承載人流也會對生態濕地帶來一定影響。“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如果人過多,肯定會影響白鷺等野生鳥類的自然棲息。”當然,也勢必會帶來濕地內的污水處理、環境維護等壓力增大。
  用實際行動
  與白鷺灣濕地“和諧相處”
  作為城市濕地,和自然保護區不同,白鷺灣勢必要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只是需要市民在與之親近時,給予更多的呵護。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白鷺灣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會負責人何楊認為,對成都市民來說,城市濕地的概念比較陌生,需要長時間的科普積累。
  人們把濕地稱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濕地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資源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以白鷺灣為例,一期內有植物品種200餘種,還有多種動物,是青少年普及生物知識的“天然課堂”。包括錦江區志願者協會綠色生態志願服務隊、白鷺灣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會在內的一些隊伍,已發動更多志願者,希望用實際行動來保護這裡的生物多樣性。
  作為普通市民和游客,更應該從身邊事做起,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濕地。例如,進入濕地,不要亂扔垃圾,特別是煙頭,以免帶來火災隱患;附近居民不要向濕地投放垃圾,造成污染等等。
  成都商報記者 李婭  (原標題:白鷺灣生態濕地二期今年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bnbdtdckc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